梦到应聘工作不成功(梦见找工作失败)
9752023-11-09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梦到获得考试名额的问题,以及和梦到获得考试名额什么意思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考研其实并不算什么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要说改变命运也达不到高考的程度,但在主流的宣传中它总是以一个正面的形象出现。
似乎每一个参加考研的学生最终都能收获一个完美的结局,考研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
其实考研倒是跟股市倒有几分相似,高额的回报是要求你对于市场有充分的认识并且要杀伐果断。
不过和股市不同的是在考研中有所收获的是大多数人,彻底失败的人还是要少不少。
下面我想讲述一个关于考研的不算成功的故事,一来是希望记录一下平凡的人生,一来是希望能让大家更客观地看待考研,这几年的考研热让很多人陷入了和我当年一样的迷茫
我考研的关键词是失败与成长
第一次失败:不知道为什么考研的我怎么可能会成功
第一次考研是大四的时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
这个时候的我对于考研、科研、工作这些关于未来的词汇没有任何直观的认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也没有任何正式的实习经历。
此时的我对于为什么考研基本上没有任何认识。
只是听到许多同学都在讨论考研,家里人也一直说考研之后工作会很好找。
当时的我也没有想从事的工作或者想去的公司,似乎考研就跟高考一样成了我唯一可选的出路。
其实这就是我犯的最大的错误,我只是因为迷茫和不知所措才选择了考研,只是把考研当作逃避现实的一种途径,这种心态注定了难以投入很大的精力。
当然据我所知当时我们院有不少人心态和我是一样的,比如我的室友。
只是他们在第一次失败之后就果断选择了放弃,避免了过高的沉没成本,考研并没有成为他们的一种心结。
但我低估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心态,特别是面对数学的心态。
从小到大我只害怕数学这个科目的考试。
因为数学考试中不会就是不会没有任何通融的可能性,而且一旦不会的题目过多那么心理压力会陡增。
第一次考研最失败的科目就是数学,与我自己设定的目标线差了接近二十分。
记得我的心态是在面对一个线代大题的时候崩掉的。
那道题是我前几天还跟别人讲解过的题目,却突然想不起该怎么入手了。
接着就是手心冒汗,脑子里面一片空白,伴随着监考老师的报时,我的心脏也跳得越来越快。
直到考试结束前三十秒我都还紧张地在脑海中寻找着任何可用的知识点,看能不能在空白的答题纸上留下点什么
不过让我意外的是我还是上线了,虽然是压线,但确实是有参加复试的资格。
但我心中还是很犹豫的,压线能上的概率似乎并不大,为此我专门询问了该专业的学姐。
她告诉我按照前几年的情况这个专业一志愿都招不满,甚至需要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所以总体来看机会还是很大的。
由此我也下定了决心专心准备一志愿的复试,放弃了调剂的机会。
其实说来还是很可惜的,当时一个学校的副院长甚至亲自打电话要我过去(可能是因为本科时候有一点科研成绩)。
不过我还是委婉地拒绝了他,当时的我觉得自己一志愿至少有百分之80的把握。
不过当时我也还是去北京某高校参加了预调剂复试。
这个学校虽然不如我的一志愿,但是身在帝都有额外加成如果能调剂上也算不错了。
可惜这个学校也是一个坑,四个名额居然叫了二十多个人参加复试(一志愿有两个),其中甚至有复旦和大连理工等985的学生。
当我看到复试名单的时候就知道没戏,但还是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参加了这场注定失败的考试。
出乎意料的考得还不错,总成绩居然还排在第十(初试成绩占60%),不过僧多粥少肯定也是轮不到我的。
这是我第一次去北京,住的是50一晚的地下室。
整整一天我哪里都没有去一直呆在学校里面,而且北方的暖气我也不太适应,一个下午我就喝了三瓶矿泉水。
所以注定了我是和这所学校没什么缘分,只能怪自己学艺不精。
复试结束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了,还没吃晚饭的我在街上匆匆买了两个杂粮煎饼就赶去了西站。
很遗憾好不容易去了一次北京却哪里都
一志愿的复试我是下了血本的,报了一个数千块的复试辅导班,以求在复试中十拿九稳。
考研机构也向我推销了另外一款项目“保过班”,但是价格有些昂贵,并且解释得十分模糊。
当时我并不相信所谓的机构运作什么的,区区几万块就能搞定课题经费都数十万的教授博导?这显然有些不现实。
不过去年一个网友和我聊天时候就说过,这种复试包过现在是很流行的,似乎真的能产生某些实质性的影响。
反正我是不相信的,但考研复试中确实是存在很多操作空间的。
这次复试总体来说我的表现还不错,但是结果非常糟糕,糟糕到我现在回忆起来都有些难受,有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感觉。
不过人要想有所成长还是需要直面伤口的。
当时我总成绩排在15,按照往常的录取规则是会录取18个人左右,可今年学院突然就缩招了。
我也询问过学姐具体的原因,学姐只是说老师认为这届生源不行就少招点。
最后本专业就只录取了10个人,这对于我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当时我一言不发地在寝室呆了一天。
这次的失败并不是我不努力,至少我在复试的时候已经尽力了,可惜命运就是这样的无情。
后面学校还组织了一次校内调剂,我又比前一名少了0.01分而遗憾失败,或许这就是上天的安排吧
这次失败的原因很显然,没有明确的考研目的,也就没有努力的动力,这种迷茫的状态影响了我的整个复习备考过程。
最后虽然在复试环节有了明确的目的,那就是有书读,然而还是因为实力不济没能力挽狂澜。
要是当时的我能成功从倒数第一名逆袭相信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不过人生没有这么多一帆风顺的时候。
第二次失败:不论目标有多么明确,只要在家学习就很难成功
二战的决定是在收到失败消息时的就决定的,原因和之前差不多。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实习经历又没有专业技能的毕业生,我到底能够从事什么工作?说真的我自己也是没有任何想法,在大四期间一次简历都没有投递过,也没有参加过任何招聘会。
考研似乎又成了唯一的选择,我不知道读研之后到底会有什么提升,但我心里面想的是至少考上了研究生就会有三年的时间来思考自己到底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考研能给我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也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了解社会去规划未来的人生。
再加上同学和父母都劝我继续考研,因此我打定主意还是继续考研吧。
反正距离下一次考研也只有半年而已,咬咬牙就过去了。
当时的我虽然知道了为什么考研,但这种选择不过是迫于无奈,只是因为其他的道路我都不愿意去尝试罢了。
而其他考研失败的同学很多都在春招里面找到了不错的工作,现在生活也过得不错。
这时的我对于考研有些过于偏执了,我内心深处几乎把研究生和好工作甚至是光明的未来划上了等号。
现在想来确实非常搞笑,就算是985的研究生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都是不确定的事情。
二战选择的是某中流985,其难度较第一次的学校要高一些,之所以在二战情况下还要选择更高的难度主要还是因为不甘心。
多付出了一年的时间,总要获得更高的回报才行,这样的心态是很正常的,但却不是明智的。
如果说一战的复习效率已经是极低了的话,那么二战的复习几乎就约等于零。
而复习效率之所以这么低主要还是有三个原因:
(1)感情纠纷的扩大化,使我心情时常处于一个低落的状态。
这个就不多谈,有过这个经验的人都懂,所以考研时候保持单身是非常有价值的。
至少能在较大程度上保持情绪的稳定,不会频添很多变数。
但是感情问题也是因人而异,所以自己进行抉择吧。
这种感觉大概就和这句诗很像“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2)当时正值电商发展的红利时期,在网上赚钱相对比较容易,如果你要具体问是什么我就不好说了。
反正都不是些见不得光的东西,详细写出来有违禁的可能性。
不过当时确实很赚钱,至少比我现在一年收入要高而且相对比较轻松。
因此尽管面临二战的压力,我还是投入了不少时间在网上赚钱,美其名曰赚取生活费,但实际上这种行为对于精力的分散是非常严重的。
如果你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就难以形成很强的学习意念,常常会因为其他事情分心。
这也是为什么工作之后学习很难,像是考证这种集中度高的还好,要是考研这种全方位的知识学习是需要耗费相当多精力的。
当时我的状态差不多就是,学习到一半闹钟就响了,“十点到了,又该抢购xx了”,双十
一、双十二更是全天无休。
这种轻松的赚钱方式不仅腐蚀了我的学习意志,也占用了我大量的学习时间。
说真的,当时我要是花时间搞自媒体也好啊,搞不好现在都火了!
(3)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选择在家学习。
学习这种东西特别是范围较广的知识性学习是很难在家完成的。
记得当时我一个朋友还专门问我需不需要在本科学校附近租房二战,我还是觉得回家比较稳妥。
结果这个朋友第二年就考上了人大,这就是在学校复习的优势。
现在很流行一个概念是舒适区,我觉得考研就是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把自己放置到一个陌生的充满挑战的地方,这样你才会有充足的动力去学习。
而在家复习,特别是全天都呆在家(不用担心生活)复习效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如果非要在家最理想的选择还是去附近的图书馆、自习室等学习,反正从学习的专注性这个角度共享自习室是很有价值的
我抱着这种边玩边学的态度一直搞到了十二月,甚至还立下了个flag,先把双十二过完再好好看看押题试卷。
其实当时的我就已经隐隐觉得事情不太好,至少从态度上就不是一个在学习的状态。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管复习的再怎么差我是不可能不去参加考试的。
就算我不想去,我也必须做点东西给家长看。
这次考试其实除了数学以外和去年成绩相差不大,要是数学和去年也一样,调剂一个本地的学校并不算难事。
可坏就坏在数学上,这次居然连一半的分数都没考到。
虽然这个结果在我面对卷子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但当自己真正看到数字的时候还是有些难受。
难受归难受,这次心理素质倒是好上了不少,既没有偷偷哭泣也没有坐着发呆,当时的我只有一个想法“怎么用委婉的方式告诉家长我的失败,之后的人生又该如何走”。
这次的失败基本上是意料之中。
而意料之外的是,我完全不知道之后的人生该如何走,一个没有任何实习经验的非应届生又有什么公司会接纳我?
第三次失败:妥协或许是成人世界中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第三次考研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最后的一根稻草。
我完全没有想过失败的后果,事不过三的道理我还是懂的。
其实下决心考第三次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平复自己的心情做出了这个决定。
在二战失败之后,我曾经寻找过一段时间的工作。
正是这段黑暗的找工作经历才让我下决心再次考研,我不想过多么辉煌的生活,我只希望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虽然现在来看也很可笑)。
找工作的过程其实很顺利,因为叫我去面试的都是些体力劳动或者叫技术程度不高的工作。
比如鼎津的所谓市场推广(实质上是搬运工)、某游戏公司的市场推广(实质上就是游戏托)以及我记忆最深刻的某咨询公司的暗访调查员。
听上去调查员很高大上,可第一天上班我就辞职。
整个工作就是简单地按照甲方要求监督他们员工的工作情况,并拍摄一些视频证据以证明他们的管理是非常有效果的。
听上去很像暗访记者,但实际上我们永远只会重复几个简单问题,甚至很多时候需要明示被调查者配合我们的暗访。
比如我会在新华书店的每一层询问一个员工,“考研数学的资料书那本好一点?”“最近比较火的小说是什么?”我有些失望,这和我想象中的工作差异还是有点大。
我询问了带新人的前辈,他只是淡淡地说“这工作就是这样,赚不到什么钱但也比较轻松。
反正混日子就行了,五险一金什么的也别想太多。
”我试探性的问了一下,“那为什么不去考公务员或者银行呢?”(何不食肉糜?)他立马哈哈大笑,说出了我这生都忘不掉的话“我们这样的人考什么试,反正这辈子都考不上,浪费时间而已。
”我也不再说什么,正是这句话让我彻底明白考研是我最后的救命稻草。
这次复习效率还算不错,虽然偶尔还是在网上赚钱,但频率较前一年低了很多。
复习虽然也是以在家居多,但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也会去附近的社区图书馆学习到闭馆。
针对比较棘手的数学这次我改变了思路不求理解它们的数学原理(完全不看教材),只是强行记住每个大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对于每种类型的题目都至少要能做出第一小问。
事实证明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对于当时已经没有退路的我是非常有效的。
这次考试虽然没有了感情问题的困扰,但我却常常陷入可怕的梦魇之中。
我常常在深夜惊醒,因为我梦到了第二天就是考试了但我连肖八都没看完。
这个梦魇甚至在考试前一天都一直在骚扰我(凌晨两点才睡着),这对于我的成绩还是有不小的影响。
这次的目标院校还是一战的那所,想要做个有始有终,不过事与愿违。
这次其他科目也算正常发挥,可是数学再次出了岔子。
我猜测分数差距差异巨大的原因可能是我涂答题卡的时候是竖着涂的,但试卷上好像是横着的。
不过猜测始终是猜测,对于既定的事实我也没办法去改变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调剂。
这次的调剂压力较第一次大很多,可供选择的学校也更少(b区)。
我疯狂地向各种渠道找到的老师邮箱狂轰滥炸,但回复还是不多。
大部分都是非常官方的回复,不过还是有一所学校的老师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这让当时绝望的我感到了一丝光明。
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我选择了另外一个学校开启我的研究生之旅,但对于这位老师我还是非常感谢,可惜有缘无份。
三战是无奈之举,也是必须要取得结果的一次考试,哪怕不是最完美的结果,但至少给了我更多的可能性。
妥协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我也并不后悔,至少在这三年里面我知道了自己适合干什么可以干什么,并能把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变成未来工作的一部分。
这样来看或许第一次我就该妥协,但人总是需要经历失败才能成长的。
拥抱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好好思考为什么考研
这三年里断断续续也帮助过数十位考研或调剂的考生,和他们有较为深入的交流。
之所以无偿的帮助只是希望其他人不要再走我的老路,希望作为前车之鉴能够为大家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帮助。
我发现大部分考生对于为什么考研还是很清楚的,无非是换个喜欢的专业,找个喜欢的工作,去个喜欢的城市之类的。
这样的追求是很简单朴实的。
但随着近些年考研热的加剧,一志愿成功的概率也有所下滑。
很多考生没有仔细思考过考不上怎么办,调剂又该如何选择,如果二战再次面临失败或调剂又该如何取舍。
诚然这些问题是很负面消极的,但这种事关人生走向的大事都应未谋胜先谋败。
考研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失败之后就陷入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鸡汤固然好喝,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专科逆袭985的。
最后我想说,考研在现在的社会中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很难说是最优的选择。
互联网带给了这个社会更多的可能性,自媒体、创业、公务员、互联网(摆地摊?)太多的选择摆在了你面前,考研真的不是必须的。
但如果你执意选择考研,那么请务必想清楚,你考研的目的是什么,考研的风险和收益是什么,失败之后该怎么选择。
切记考研是你的目标而不是你的枷锁。
当你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考研可能会变成一个锁链(类似于沉没成本)。
如果你放弃考研那这么多年的复习是不会带来任何收益的,只有考上了才会获得收益,这一点是显著区别于cpa等专业考试的。
所以考研到底是机遇还是陷阱完全取决于个人选择。
而且也并不一定是实力强就可以考上的,机遇与运气在很多时候也是占一定比例的。
所以少年,如果你确定要选择考研就一定要努力啊,它不一定能改变你的命运,但一定能让你的未来有所不同。
加油奥里给!
考研的路,我走的并不一帆风顺,有个冲动,将自己与考研的种种过往,一笔一笔地写下来。
1
说起我与考研的最初交集,得追溯到高考以后。
18岁以前,我生活在陕西关中平原中部一座小县城;如中国千千万万座同等规模的小县城一样,20世纪末的那个小城,土气而灰败,下辖七、八个乡镇,总共只有两所高中---坐落于县城的县中学和位于离县城较远的乡镇上的一所农村高中。
那时候的人们没什么闲钱去旅游,我们小县城少年们了解外界有限的方式就只有老师和家长的渲染与地理课本上寥寥数语的介绍了。
和千千万万个叛逆而渴望远方精彩世界的少年一样,我自从读高中的第一天起,就被老师灌输了“上高中的目的就在于考大学”的观念;而好的大学,尤以位于北京上海的为最。
2000年夏天,高二升高三那年的暑假,妈妈带我去北京探望亲戚,首都的繁华似锦与流光溢彩给当时17岁的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让我叹为观止;亲戚们友善的鼓励更加深了我报考“北京的大学”的决心---综合考虑了自己的实力,top2是不敢想的,北师、北理、北航、北外或可一搏。
我的高考成绩也算理想,交出了全县文科第四的答卷;但这个成绩,报考一流的大学却只能说是希望而并无十足的把握。
录取结果很快揭晓,那个时候,就文科而言,省外的大学,尤其是好一点的一本院校在陕西的招生名额都是个位数,我未能被反复权衡后填报的南开大学录取,而只考取了位于陕西省内的西安外国语学院(现在已经改名为西安外国语大学),所录取的专业也是当年扩招出来的新专业。
之所以絮絮叨叨地说了这么多,是因为,高考的失利正是考研这个名词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的开始。
2001年的暑假,我先是为取得了一个尚且理想的高考成绩欣喜不已,接着又体会到了名落南开孙山的巨大失落。
这种心理落差对于当时18岁的我,相当难以接受。
很多人甚至还让我补习再考。
众说纷纭之下,我的父母权衡后做出了决定。
我的爸爸在当时说了一句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话:“孩子,你读的是社会科学专业,无论在哪里,只要多看多读多用心,勤加积累,都可以成为佼佼者”;而我妈妈的一位同学兼朋友,也是我们县另外一所高中的校长,对我说了一句不啻为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如指明航向的灯塔一样的话:孩子,考上了西外就去上;现在考研的学生很多,四年本科读完以后,你一样可以用考研来证明你自己!
!
!
!
!
2
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鼓励,在当时年少不经事的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2001年,正是教育改革大扩招如火如荼开展之年。
进入大学之后,种种原本很正常的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以及青春时期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迷茫与彷徨,都被我归因为我没有遇到足够博学的老师、足够优秀的同学、足够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这一切的根源,则在于我没有进入与我高考成绩相匹配的理想“大学”。
那时候的我,常常怨天尤人,“假如”、“要是”等等词语,成了与我一起的好几个所谓“怀才不遇”的学生们一起吐槽现状的口头禅----是的,那就是当年的我,幼稚、短视,总是觉得自己如果能够进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就能够走上一条没有任何遗憾的人生之康庄大道。
于是,在同学们都享受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之时,我很早就为自己立下了“考研”、而且要考一流大学的宏图大志:从大二开始就向老师咨询考研的各种准备事项,向高年级的同学过早地请教考研经验,在互联网尚不发达的时代泡在网上如大海捞针一样地寻找考取“北清人”的经验……很快进入了大四,在其他同学仅仅将考研作为一项备选项的时候,我将自己变成了一座考研的机器。
2004年的那个暑假,我挤在西安交大的体育馆里听任汝芬的政治辅导;2004年一整个的冬天,用各种“惨无人道”的考研格言勉励自己,没日没夜的与同学们天天泡图书馆,啃下几十套毕金献的英语模拟卷;2005年的元旦,与同学一起起早贪黑去离学校几公里之远的长安大学听考研政治最后冲刺班;用从生活费中省吃俭用出来的300块钱,成为一个考研论坛的付费会员,从中捕捉少的可怜的报考信息。
就在这样忐忑与惶惶之中,我走进了2005年的考研考场,这,就是我第一次考研的经历。
3
这次考研,我太紧张了。
第一天英语和政治的专业课考试后,我忐忑不安,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失眠。
高考的时候,我尚且愚钝晚熟,并不很清晰地认识到这种”决定人生航向“的考试之意义;而到了考研,我为了改变自己的求学背景,为了完成自己未竟的去北京、去陕西之外的“远方”求学的心愿,为自己加上了太多的思想枷锁。
考研第一天结束后的那个夜晚,我听着室友们安静而有节奏的鼾声,瞪着眼睛等到了天亮。
终于挨到了第二天专业课考试的结束,我清晰的记得走出考场的那天下午,西安飘起的雪花落在我干涩的眼睛上的感觉。
考完后,我度过了一个轻松的寒假。
可是好心情的时间不长,很快,我就查出了我的初试成绩:差了18分,没有进入面试线。
现在,我可以很轻松地在键盘上敲击出我当年的心路历程,而这个结果对于当年的我的打击,却是巨大的。
我清楚地记得,11年前2月的那一天,我目瞪口呆地坐在显示出分数的电脑屏幕前,一瞬间竟然恍惚,问自己是不是我查成绩的网站出错了,否则,我一直引以为豪的英语怎么才能考了56分?可是,这,就是事实。
从那之后,我在找工作、受打击、克服心理落差的纷乱中,度过了大学时代的最后一个学期。
2005年,已经是就业大军压力初现端倪的时候---我对考研结果的不甘、对进入职场的惶恐与退缩,让我很快决定,我要再考一次。
而且当时已经有了一个规模不小的“不工作、在高校周围租房子专职考研”的群体。
大名鼎鼎的“芙蓉姐姐”就是在那个时候横空出世的,现在她有多火暂且不表,但当时,她在陕南汉中一所二本院校报考清华屡试不中,很多人都说她受了刺激,才有了那些哗众取宠的举动。
很快我就在家中一位亲戚的鼓励和帮助下,在离家较近的一所大学附近与人合租了一间小屋,开始了我半年的专职考研生涯。
当时的我想法很简单:我就是想再给自己一个机会,比起高考复读好几年的人来说,这又算的了什么呢?
4
第二次考研,我的心态比第一次好多了。
我综合地估量了自己的实力,为自己调整了目标,并且,我就是想着,我要再试一次,如果不行,我就去工作。
有着这样轻松的心态,我在没有悬念的情况下,考取了一所985院校的公费研究生。
离我两次考研的经历已逾十年。
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一些细微末节,却仍然历历在目。
这些年,“读书无用论”屡屡见诸报端并被人津津乐道;每当这时,我也在问自己,对我来说,考研到底意味着什么?客观来讲,考研给了我一个走出陕西、来到上海安家立业见世面的机会,而我对此的付出到底值得吗?记得读研时《经济学原理》的课堂上,老师讲到“机会成本”时,就举了考研的例子。
相比那些本科毕业就工作的同学们,我们在在象牙塔中又“躲”了三年。
研究生学历就一定比本科生学历在就业市场上更有优势吗?况且,这三年中还可能会错过多少机会呢?
这个“机会成本”的争论是我三年的读研生活中心态的缩影。
那三年,我在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接受教育、了解外界的同时,也经历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惶恐,社科专业的就业前景的确不容乐观;而女研究生“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女大学生是黄蓉、女硕士是李莫愁、女博士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是东方不败的段子大概也都是那些年流行起来的。
从研三开始,我与同学们一起在人头攒动的招聘会上感受offer难求的压力;也从国考省考上考一路拼下来变成“烤鸭”……
千帆过尽,云淡风轻。
现在回头再看来时的路,我还是由衷地说一句,考研于我而言,是毕生受益的一笔财富。
功利的讲,我目前的工作在入职定级时,就将本科生与研究生区别对待,工资待遇都高出一个档次;而长久而言,三年的校园生活,除了给我一个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20出头的我能够有更多的看到外面世界的机会,让我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到底要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自己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5
而最最重要的是,就我两次考研的经历而言,第一次失败的经验显得尤为可贵。
我常常在回味这段经历时感触良多,咂摸出许多粗浅的人生道理,让我受益终生的道理。
首先,人生的路很长,不是一次考试、一次成功或是失败就能够决定走向的。
我承认,我也羡慕那些高考状元们,被鲜花和赞誉包围的他们,不仅能满足当时的虚荣心;进入top2或者其他“一流”的学校,也为以后的就业似乎加上了保险。
可是,这真的就“一劳永逸”了吗?不。
人生的历程,由许多个环节与考验组成,而无论什么时候,需要的都是平和的心态与永远提升自我的追求。
其次,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当时我考研的时候,曾经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心态,就是躲避就业压力。
国家从1999年开始扩招,到了2005年我本科毕业,就业的压力已初现端倪。
我在经历过考研的失败和在人头攒动的招聘会上推推搡搡之后,非常羡慕那些当时已经拿到研究生offer的过着“猪一样生活”的同学们(当时,我们将天天挤招聘会的就业党称为苦苦追寻一份工作的“狗”,将已拿到研究生录取offer、天天在寝室睡大觉消磨最后的大学时光的保研党称为“猪”一样混吃等毕业的人,将天天泡自习室、过着苦行僧一样考研备考党称为“猪狗不如”的人),在备考的时候,总是拿他们比本科自由、比本科地位高的读研生涯鞭策自己,总是告诉自己,只要我读了研究生,我就可以在找工作的时候蔑视那些本科“狗”了……到了如今,我工作已经7年,我渐渐知道,学习与提升自我是一辈子的事情,求知的渴望与严格的自律性,是任何一所大学的标签都无法给予的。
第三,无论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都是最重要的。
记得高三时的班主任曾经在班会上说过:“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现在的我回味起这句话,却想改动一下:没有经历过考研的人生,于我,是不完整的。
考研对于我来说,给了我这样一个在陕西关中城乡结合部生于斯、长于斯的少年以最低成本接触一线城市、进入一线城市从而在一线城市工作、安家的机会;而第一次考研失败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坎坷与失败带给人的力量,这,对于当时一直生活在父母羽翼下、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的我来说,太重要了。
我曾经设想过,如果没有考研,我好一点,会在二三线城市之间徘徊的省城西安,在家人的庇护与帮助下找一份一般的工作后安家;次一点,就会回到家乡城乡结合部的小县城,与我那些从来没有离开过陕西的同龄人们一样(旅游除外),踏着父辈们的足迹,走完一生。
不知不觉,就说了这么多。
关于考研,我很感恩,因为这是一次自我证明、自我提升、自我选择的良好机会。
如果说高考是搭上一列秩序井然的列车、由老师和家长保驾护航往前狂奔的经历的话,那么,考研就是一次自助穷游,从选学校、选专业到选导师,一切都得自己决定。
而且备考过程中,没有模拟考,没有如保姆一样循循善诱苦口婆心的老师们的监督与制约。
备考的过程也相当不轻松,套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那就是非常“孤独”的一种并不轻松的校园时尚。
对于参加2017年考研的众多同学们而言,说祝大家都成功,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成绩揭晓后,必然会几家欢喜几家愁。
我只想祝愿,每个人都能从考研的经历中提升自我,将考研不仅仅视作一次考试,而是一次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
而不断的完善与提升自我,更是我们毕生的追求与信仰,不是吗?
考研其实并不算什么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要说改变命运也达不到高考的程度,但在主流的宣传中它总是以一个正面的形象出现。
似乎每一个参加考研的学生最终都能收获一个完美的结局,考研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
其实考研倒是跟股市倒有几分相似,高额的回报是要求你对于市场有充分的认识并且要杀伐果断。
不过和股市不同的是在考研中有所收获的是大多数人,彻底失败的人还是要少不少。
下面我想讲述一个关于考研的不算成功的故事,一来是希望记录一下平凡的人生,一来是希望能让大家更客观地看待考研,这几年的考研热让很多人陷入了和我当年一样的迷茫
我考研的关键词是失败与成长
第一次失败:不知道为什么考研的我怎么可能会成功
第一次考研是大四的时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
这个时候的我对于考研、科研、工作这些关于未来的词汇没有任何直观的认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也没有任何正式的实习经历。
此时的我对于为什么考研基本上没有任何认识。
只是听到许多同学都在讨论考研,家里人也一直说考研之后工作会很好找。
当时的我也没有想从事的工作或者想去的公司,似乎考研就跟高考一样成了我唯一可选的出路。
其实这就是我犯的最大的错误,我只是因为迷茫和不知所措才选择了考研,只是把考研当作逃避现实的一种途径,这种心态注定了难以投入很大的精力。
当然据我所知当时我们院有不少人心态和我是一样的,比如我的室友。
只是他们在第一次失败之后就果断选择了放弃,避免了过高的沉没成本,考研并没有成为他们的一种心结。
但我低估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心态,特别是面对数学的心态。
从小到大我只害怕数学这个科目的考试。
因为数学考试中不会就是不会没有任何通融的可能性,而且一旦不会的题目过多那么心理压力会陡增。
第一次考研最失败的科目就是数学,与我自己设定的目标线差了接近二十分。
记得我的心态是在面对一个线代大题的时候崩掉的。
那道题是我前几天还跟别人讲解过的题目,却突然想不起该怎么入手了。
接着就是手心冒汗,脑子里面一片空白,伴随着监考老师的报时,我的心脏也跳得越来越快。
直到考试结束前三十秒我都还紧张地在脑海中寻找着任何可用的知识点,看能不能在空白的答题纸上留下点什么
不过让我意外的是我还是上线了,虽然是压线,但确实是有参加复试的资格。
但我心中还是很犹豫的,压线能上的概率似乎并不大,为此我专门询问了该专业的学姐。
她告诉我按照前几年的情况这个专业一志愿都招不满,甚至需要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所以总体来看机会还是很大的。
由此我也下定了决心专心准备一志愿的复试,放弃了调剂的机会。
其实说来还是很可惜的,当时一个学校的副院长甚至亲自打电话要我过去(可能是因为本科时候有一点科研成绩)。
不过我还是委婉地拒绝了他,当时的我觉得自己一志愿至少有百分之80的把握。
不过当时我也还是去北京某高校参加了预调剂复试。
这个学校虽然不如我的一志愿,但是身在帝都有额外加成如果能调剂上也算不错了。
可惜这个学校也是一个坑,四个名额居然叫了二十多个人参加复试(一志愿有两个),其中甚至有复旦和大连理工等985的学生。
当我看到复试名单的时候就知道没戏,但还是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参加了这场注定失败的考试。
出乎意料的考得还不错,总成绩居然还排在第十(初试成绩占60%),不过僧多粥少肯定也是轮不到我的。
这是我第一次去北京,住的是50一晚的地下室。
整整一天我哪里都没有去一直呆在学校里面,而且北方的暖气我也不太适应,一个下午我就喝了三瓶矿泉水。
所以注定了我是和这所学校没什么缘分,只能怪自己学艺不精。
复试结束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了,还没吃晚饭的我在街上匆匆买了两个杂粮煎饼就赶去了西站。
很遗憾好不容易去了一次北京却哪里都
一志愿的复试我是下了血本的,报了一个数千块的复试辅导班,以求在复试中十拿九稳。
考研机构也向我推销了另外一款项目“保过班”,但是价格有些昂贵,并且解释得十分模糊。
当时我并不相信所谓的机构运作什么的,区区几万块就能搞定课题经费都数十万的教授博导?这显然有些不现实。
不过去年一个网友和我聊天时候就说过,这种复试包过现在是很流行的,似乎真的能产生某些实质性的影响。
反正我是不相信的,但考研复试中确实是存在很多操作空间的。
这次复试总体来说我的表现还不错,但是结果非常糟糕,糟糕到我现在回忆起来都有些难受,有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感觉。
不过人要想有所成长还是需要直面伤口的。
当时我总成绩排在15,按照往常的录取规则是会录取18个人左右,可今年学院突然就缩招了。
我也询问过学姐具体的原因,学姐只是说老师认为这届生源不行就少招点。
最后本专业就只录取了10个人,这对于我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当时我一言不发地在寝室呆了一天。
这次的失败并不是我不努力,至少我在复试的时候已经尽力了,可惜命运就是这样的无情。
后面学校还组织了一次校内调剂,我又比前一名少了0.01分而遗憾失败,或许这就是上天的安排吧
这次失败的原因很显然,没有明确的考研目的,也就没有努力的动力,这种迷茫的状态影响了我的整个复习备考过程。
最后虽然在复试环节有了明确的目的,那就是有书读,然而还是因为实力不济没能力挽狂澜。
要是当时的我能成功从倒数第一名逆袭相信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不过人生没有这么多一帆风顺的时候。
第二次失败:不论目标有多么明确,只要在家学习就很难成功
二战的决定是在收到失败消息时的就决定的,原因和之前差不多。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实习经历又没有专业技能的毕业生,我到底能够从事什么工作?说真的我自己也是没有任何想法,在大四期间一次简历都没有投递过,也没有参加过任何招聘会。
考研似乎又成了唯一的选择,我不知道读研之后到底会有什么提升,但我心里面想的是至少考上了研究生就会有三年的时间来思考自己到底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考研能给我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也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了解社会去规划未来的人生。
再加上同学和父母都劝我继续考研,因此我打定主意还是继续考研吧。
反正距离下一次考研也只有半年而已,咬咬牙就过去了。
当时的我虽然知道了为什么考研,但这种选择不过是迫于无奈,只是因为其他的道路我都不愿意去尝试罢了。
而其他考研失败的同学很多都在春招里面找到了不错的工作,现在生活也过得不错。
这时的我对于考研有些过于偏执了,我内心深处几乎把研究生和好工作甚至是光明的未来划上了等号。
现在想来确实非常搞笑,就算是985的研究生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都是不确定的事情。
二战选择的是某中流985,其难度较第一次的学校要高一些,之所以在二战情况下还要选择更高的难度主要还是因为不甘心。
多付出了一年的时间,总要获得更高的回报才行,这样的心态是很正常的,但却不是明智的。
如果说一战的复习效率已经是极低了的话,那么二战的复习几乎就约等于零。
而复习效率之所以这么低主要还是有三个原因:
(1)感情纠纷的扩大化,使我心情时常处于一个低落的状态。
这个就不多谈,有过这个经验的人都懂,所以考研时候保持单身是非常有价值的。
至少能在较大程度上保持情绪的稳定,不会频添很多变数。
但是感情问题也是因人而异,所以自己进行抉择吧。
这种感觉大概就和这句诗很像“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2)当时正值电商发展的红利时期,在网上赚钱相对比较容易,如果你要具体问是什么我就不好说了。
反正都不是些见不得光的东西,详细写出来有违禁的可能性。
不过当时确实很赚钱,至少比我现在一年收入要高而且相对比较轻松。
因此尽管面临二战的压力,我还是投入了不少时间在网上赚钱,美其名曰赚取生活费,但实际上这种行为对于精力的分散是非常严重的。
如果你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就难以形成很强的学习意念,常常会因为其他事情分心。
这也是为什么工作之后学习很难,像是考证这种集中度高的还好,要是考研这种全方位的知识学习是需要耗费相当多精力的。
当时我的状态差不多就是,学习到一半闹钟就响了,“十点到了,又该抢购xx了”,双十
一、双十二更是全天无休。
这种轻松的赚钱方式不仅腐蚀了我的学习意志,也占用了我大量的学习时间。
说真的,当时我要是花时间搞自媒体也好啊,搞不好现在都火了!
(3)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选择在家学习。
学习这种东西特别是范围较广的知识性学习是很难在家完成的。
记得当时我一个朋友还专门问我需不需要在本科学校附近租房二战,我还是觉得回家比较稳妥。
结果这个朋友第二年就考上了人大,这就是在学校复习的优势。
现在很流行一个概念是舒适区,我觉得考研就是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把自己放置到一个陌生的充满挑战的地方,这样你才会有充足的动力去学习。
而在家复习,特别是全天都呆在家(不用担心生活)复习效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如果非要在家最理想的选择还是去附近的图书馆、自习室等学习,反正从学习的专注性这个角度共享自习室是很有价值的
我抱着这种边玩边学的态度一直搞到了十二月,甚至还立下了个flag,先把双十二过完再好好看看押题试卷。
其实当时的我就已经隐隐觉得事情不太好,至少从态度上就不是一个在学习的状态。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管复习的再怎么差我是不可能不去参加考试的。
就算我不想去,我也必须做点东西给家长看。
这次考试其实除了数学以外和去年成绩相差不大,要是数学和去年也一样,调剂一个本地的学校并不算难事。
可坏就坏在数学上,这次居然连一半的分数都没考到。
虽然这个结果在我面对卷子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但当自己真正看到数字的时候还是有些难受。
难受归难受,这次心理素质倒是好上了不少,既没有偷偷哭泣也没有坐着发呆,当时的我只有一个想法“怎么用委婉的方式告诉家长我的失败,之后的人生又该如何走”。
这次的失败基本上是意料之中。
而意料之外的是,我完全不知道之后的人生该如何走,一个没有任何实习经验的非应届生又有什么公司会接纳我?
第三次失败:妥协或许是成人世界中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第三次考研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最后的一根稻草。
我完全没有想过失败的后果,事不过三的道理我还是懂的。
其实下决心考第三次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平复自己的心情做出了这个决定。
在二战失败之后,我曾经寻找过一段时间的工作。
正是这段黑暗的找工作经历才让我下决心再次考研,我不想过多么辉煌的生活,我只希望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虽然现在来看也很可笑)。
找工作的过程其实很顺利,因为叫我去面试的都是些体力劳动或者叫技术程度不高的工作。
比如鼎津的所谓市场推广(实质上是搬运工)、某游戏公司的市场推广(实质上就是游戏托)以及我记忆最深刻的某咨询公司的暗访调查员。
听上去调查员很高大上,可第一天上班我就辞职。
整个工作就是简单地按照甲方要求监督他们员工的工作情况,并拍摄一些视频证据以证明他们的管理是非常有效果的。
听上去很像暗访记者,但实际上我们永远只会重复几个简单问题,甚至很多时候需要明示被调查者配合我们的暗访。
比如我会在新华书店的每一层询问一个员工,“考研数学的资料书那本好一点?”“最近比较火的小说是什么?”我有些失望,这和我想象中的工作差异还是有点大。
我询问了带新人的前辈,他只是淡淡地说“这工作就是这样,赚不到什么钱但也比较轻松。
反正混日子就行了,五险一金什么的也别想太多。
”我试探性的问了一下,“那为什么不去考公务员或者银行呢?”(何不食肉糜?)他立马哈哈大笑,说出了我这生都忘不掉的话“我们这样的人考什么试,反正这辈子都考不上,浪费时间而已。
”我也不再说什么,正是这句话让我彻底明白考研是我最后的救命稻草。
这次复习效率还算不错,虽然偶尔还是在网上赚钱,但频率较前一年低了很多。
复习虽然也是以在家居多,但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也会去附近的社区图书馆学习到闭馆。
针对比较棘手的数学这次我改变了思路不求理解它们的数学原理(完全不看教材),只是强行记住每个大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对于每种类型的题目都至少要能做出第一小问。
事实证明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对于当时已经没有退路的我是非常有效的。
这次考试虽然没有了感情问题的困扰,但我却常常陷入可怕的梦魇之中。
我常常在深夜惊醒,因为我梦到了第二天就是考试了但我连肖八都没看完。
这个梦魇甚至在考试前一天都一直在骚扰我(凌晨两点才睡着),这对于我的成绩还是有不小的影响。
这次的目标院校还是一战的那所,想要做个有始有终,不过事与愿违。
这次其他科目也算正常发挥,可是数学再次出了岔子。
我猜测分数差距差异巨大的原因可能是我涂答题卡的时候是竖着涂的,但试卷上好像是横着的。
不过猜测始终是猜测,对于既定的事实我也没办法去改变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调剂。
这次的调剂压力较第一次大很多,可供选择的学校也更少(b区)。
我疯狂地向各种渠道找到的老师邮箱狂轰滥炸,但回复还是不多。
大部分都是非常官方的回复,不过还是有一所学校的老师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这让当时绝望的我感到了一丝光明。
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我选择了另外一个学校开启我的研究生之旅,但对于这位老师我还是非常感谢,可惜有缘无份。
三战是无奈之举,也是必须要取得结果的一次考试,哪怕不是最完美的结果,但至少给了我更多的可能性。
妥协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我也并不后悔,至少在这三年里面我知道了自己适合干什么可以干什么,并能把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变成未来工作的一部分。
这样来看或许第一次我就该妥协,但人总是需要经历失败才能成长的。
拥抱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好好思考为什么考研
这三年里断断续续也帮助过数十位考研或调剂的考生,和他们有较为深入的交流。
之所以无偿的帮助只是希望其他人不要再走我的老路,希望作为前车之鉴能够为大家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帮助。
我发现大部分考生对于为什么考研还是很清楚的,无非是换个喜欢的专业,找个喜欢的工作,去个喜欢的城市之类的。
这样的追求是很简单朴实的。
但随着近些年考研热的加剧,一志愿成功的概率也有所下滑。
很多考生没有仔细思考过考不上怎么办,调剂又该如何选择,如果二战再次面临失败或调剂又该如何取舍。
诚然这些问题是很负面消极的,但这种事关人生走向的大事都应未谋胜先谋败。
考研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失败之后就陷入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鸡汤固然好喝,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专科逆袭985的。
最后我想说,考研在现在的社会中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很难说是最优的选择。
互联网带给了这个社会更多的可能性,自媒体、创业、公务员、互联网(摆地摊?)太多的选择摆在了你面前,考研真的不是必须的。
但如果你执意选择考研,那么请务必想清楚,你考研的目的是什么,考研的风险和收益是什么,失败之后该怎么选择。
切记考研是你的目标而不是你的枷锁。
当你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考研可能会变成一个锁链(类似于沉没成本)。
如果你放弃考研那这么多年的复习是不会带来任何收益的,只有考上了才会获得收益,这一点是显著区别于cpa等专业考试的。
所以考研到底是机遇还是陷阱完全取决于个人选择。
而且也并不一定是实力强就可以考上的,机遇与运气在很多时候也是占一定比例的。
所以少年,如果你确定要选择考研就一定要努力啊,它不一定能改变你的命运,但一定能让你的未来有所不同。
加油奥里给!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